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孟子小故事

一、孟子的人和書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代鄒國人,約在現在山東省鄒縣東南方,生於西元前三七二年到西元前二八九年之間,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遊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滕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朝不保夕,對於孟子宏偉的規畫,沒有能力全面性的去實施它。到了晚年,孟子只好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多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二、孟母教育小故事
()孟母三遷
    孟子是一位有智慧、心地善良、不與惡勢力妥協的人。小時候,他家住在墳場附近,常常看到一些送喪、埋葬的喪儀,便模仿起辦喪事來了,跟別的小朋友一起嬉戲的時候說:「老伴呀!你死了留下我一個人怎麼辦?」孟子的母親看到孟子這個情形便說:「唉!這裡不是教養我兒子的地方,我要搬家。」後來孟母帶著孟子遷居到熱鬧的街市上,孟子天天看著別人做生意,便又學起商人做買賣的樣子來了。「趕快來買!趕快來買!最好的豬肉在這兒呢!」孟子的母親看見了又說:「這裡不是教養我兒子的好地方,還是再搬一次家吧!」後來他們搬到學校的附近,孟子天天看學生讀書,耳濡目染,很自然的就學起學生互相禮讓、認真讀書的模樣。他的母親看見了,很高興的說:「這裡才是我們永久居住的好地方!」
()斷機教子
    孟子上學後不久,有一天母親問他:「你今天在學校學了些什麼?」「我不知道!」孟子答不出來,臉上卻沒有一點羞慚的樣子。母親憤怒的拿起一把刀,割斷了織布機正在編織的布匹。孟子驚訝的說:「娘,為什麼要把這個好好的布割斷呢?」孟母生氣的說:「一個人如果不肯好好研究學問,就跟這割斷的布匹一樣,再也沒有法子繼續織成一匹布了!你上了學校,卻又不肯好好讀書,那去了又有什麼用呢?」
  自從受了母親的教訓,孟子就開始努力的讀書,終於成為一個大學者。可惜那個時候,正是周朝的末期,各個國家為了爭強,互相攻打,諸侯需要的是懂得權謀,能夠為他們擴張土地,稱霸天下的人,而孟子卻堅持儒家的政治主張,不贊成打仗,希望各國國君用儒家仁義的精神,來治理國家,實行仁政。因此各國國君都認為他的理論不切實際,紛紛拒絕了他。
    孟子去了齊國、梁國,都不能獲得為國君做事的機會,他失望的想著:「唉!在這到處打仗的時候,要實現我的理想,恐怕是不可能的了,不如回去吧!」於是,孟子回到了鄒國,和他的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人講義論道,宏揚儒家仁義的思想,並完成了論述七篇。後代敬重他的人格和學問,尊稱他為「亞聖」。
三、孟子說寓言故事(原文+翻譯)
()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翻譯>
梁惠王好驅使百姓與鄰國打仗。一日召見孟子,問道:「我在位,對於國家的治理,可以說是盡心盡力的了。河內常年發生災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裏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收成較好的河東去,並把收成較好的河東地區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來,讓河內發生災荒地區的老百姓不致於餓死。有時河東遇上災年,我也是這樣解決老百姓的無米之炊。我也看到鄰國當政者的作法,沒有哪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意替自己的老百姓著想的。然而,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打個比方吧。戰場上,兩軍對壘,戰鬥一打響,戰鼓擂得咚咚地響,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對方奮勇刺殺。經過一場激烈拼殺後,敗方就有人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來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來了。這時,跑得慢的士兵卻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認為這種嘲笑是對的嗎?」梁惠王說:「不對,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是這也是臨陣脫逃啊!」孟子說:「大王如果知道這道理,那就不希望人民會比鄰國多了。」
◎相關成語: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和別人犯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些,可是卻譏笑別人。
(二)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公孫丑上)
<翻譯>
一位宋國農夫因為擔心自己田裡的稻苗長不高,於是下田將全部稻苗拔高一些。然後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告訴家人說:「今天累壞了,但我已幫田裡的稻苗長高了許多。」他的兒子一聽,急忙跑去一看,發現所有的稻苗全枯死了。
◎相關成語:
揠苗助長: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傳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翻譯>
孟子對宋國的大夫戴不勝說:「你要你的國王成為一個賢明的國王嗎?我明白告訴你:比方有一個楚國的大夫在這裏,要想使他的兒子學說齊國話,那未請齊國人教授他呢?還是請楚國人教授他呢?」戴不勝說:「當然請齊國人教授他。」孟子說:「一個齊國人教授他齊國話,許多楚國人卻說楚國話來擾亂他,雖是天天鞭打他,要他把齊國話說得純熟,總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安置在齊國的莊、嶽這些地方的市街上住幾年,雖天天鞭打他,要他仍舊說楚國話,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說薛居州是個心地善良又有才幹的人,所以你舉薦到宋王面前,可以時時勸諫宋王行些善政,假如和宋王在一起的人,無論年紀大的小的,官位低的高的,都能像薛居州一樣,那麼,還有誰去和宋王做不善的事呢?假使和宋王在一起的人,無論年紀大的小的,官位低的高的,都不像薛居州那樣,那麼,還有誰和宋王做出善事來呢?只有一個薛居州,又能使宋王怎麼樣呢?」
◎相關成語:
一傅眾咻:比喻學習受到干擾,成效不佳,或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
()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
<翻譯>
宋國大夫戴盈之說:「稅率十分抽一,免除關卡和市場的賦稅,今年還辦不到,先減輕一些,等到下年然後實行,怎麼樣?」孟子說:「有這樣的一個人,每日都要去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君子的品德。」他說:「那就減少一些,以後每個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那時就停止。」如果已經知道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應該立即停止了,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閒,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孟子.離婁下)
<翻譯>
齊國有個一妻一妾住在一起的人家。她們的丈夫每次出門,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飽了肉之後才回家。妻子問同他一起吃喝的是什麼人,他就說都是有錢有勢的人。妻子告訴他的妾說:「丈夫每次出去,總是酒足肉飽後回來;問他同誰一起吃喝,他就說都是有錢有勢的人,可是從來沒見有顯貴的人來過,我打算暗暗地察看他到什麼地方去。」第二天一早起來,妻子暗中跟著丈夫到他要去的地方,走遍全城沒有一個站住了跟他說話的。最後走到了東門外的一塊墓地中間,見他跑到祭墳的人那裏,討些殘剩的酒菜吃;沒吃飽,又東張西望上別處去乞討,這就是他吃飽喝足的辦法。妻子回家後,把情況告訴了妾,並說道:「丈夫,是我們指望終身依靠的人,現在他竟是這樣!」說罷,同妾一起嘲罵丈夫,在庭中相對而泣。而丈夫還不知道,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向妻妾擺架子。從君子看來,人們用來追求升官發財的手段,能使他們妻妾不感到羞恥、不相對而泣的,恐怕是很少的。
◎相關成語:
齊人之福:譏諷男子有妻又有妾。
()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翻譯>
下棋看起來是種小技藝,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盼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表現卻差得很遠。這是因為智力比不上的緣故嗎?其實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相關成語:
1.專心致志:專一心思,貫徹意志。
2.無旁鶩:專心一致,沒有任何雜念。(教育部成語典作「心無旁騖」)
()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孟子.盡心下)
<翻譯>
晉國有一個獵人叫馮婦,善於和老虎搏鬥。後來洗手不幹了,變成一個有修養的人。有一次,他到野外去,見許多人追趕一隻老虎。老虎負隅頑抗,沒有人敢碰牠。眾人遠遠看見馮婦來了,便快步向前迎接。馮婦挽起袖子,伸出胳膊,走下車來,參加了打虎的行列。猛虎終於被制服了。大家都非常高興,紛紛稱讚馮婦,可是有身分、教養的士人都在嘲笑他。
◎相關成語:
重作馮婦:比喻重操舊業,即比喻改行後又再度從事以前做過的工作。
(資料來源:網路轉載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